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浏览量:7710
作者:
发布于:2024-09-26
文字:
【大】
【中】
【小】
- 天文观测基础:
- 太阳周年运动:古人通过长期对太阳的观测,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会随着时间有规律地变化。他们将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以此来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例如,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 北斗七星指向:上古先民观察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其斗柄的指向也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联系。根据斗柄的指向,人们可以辨别春夏秋冬四季。例如,斗柄指向东方时为春季,指向南方时为夏季,指向西方时为秋季,指向北方时为冬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初概念。
- 农业生产需求:
- 指导农时: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依赖性很强。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不同时节的气温、降水、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为农民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比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等农谚,就是根据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的6。
- 预测灾害:通过对节气的观察和总结,农民可以提前预测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在某些节气前后,可能会出现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特点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 历史发展与完善:
- 早期确定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到了先秦时期,又确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这八个节气对于划分四季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秦汉时期的完善: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此后,二十四节气不断被人们应用和验证,并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46。
-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6。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