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秋冬季高发 预防牢记六字诀
浏览量:2444
作者:
发布于:2024-01-19
文字:
【大】
【中】
【小】
-
- 提起中风,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风犹如体内潜藏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根据近期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数据显示,2018年卒中(俗称“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带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国已高达1300万。在第15个“世界卒中日”到来之际,专家教您如何及早识别脑卒中,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 死亡率高 秋冬季高发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该病因发病急,症状呈现多样化,病情变化迅速,常留有后遗症,死亡率很高,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更为严重的是,存活下来的卒中患者中,约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残疾者占40%以上。
- 许多人都知道高血压、肥胖、吸烟酗酒、血脂异常、缺乏运动是中风的危险因素,而其他的一些诱因却鲜为人知,比如气候因素,如晚秋乍寒,气温骤降,血管对温度变得敏感,容易导致血压值异常上升,若不加以注意,非常容易引起脑中风。
- 速记“脑卒中120”
- 很多人都觉得卒中来得突然,没法预防,其实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可以作为判断卒中的预警信号。“脑卒中120” 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1——一张脸:嘴角歪斜,舌头歪。
- 2——两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
- 0——聆听说话: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 一般来说,发病后4.5小时是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在此时间窗内可以使用静脉溶栓治疗以恢复脑部血流,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的神经元坏死,残疾率将明显提高。对发病在4.5~6小时的患者,可以考虑急诊血管内治疗,如急诊取栓、支架等。发病在24小时内,经评估后可进行血管内治疗。发病1~3月内是康复黄金期。错过溶栓治疗或者溶栓后仍有功能障碍的患者,除接受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外,应尽早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以减轻功能残疾,最大限度恢复自身能力。
- 中医认为,卒中的病机为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多辅以扶正祛风、泄火化痰、活血化瘀等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处方,例如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常用的中药如川芎、天麻、黄芪、红花等。此外针刺、艾灸、穴位贴敷、耳穴埋籽、熏洗等外治疗法也有较好疗效。
- 预防卒中六字诀
- 静 即心静。狂喜、暴怒、 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所以患者应该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 动 即适度运动。每天坚持散步,做体操或打太极拳等柔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预防中风。尤其是肥胖的人要通过运动来控制体重。“胖人多中风”,肥胖的人,特别是苹果型肥胖(以腹部肥胖为主),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所以也容易发生中风。
- 节 即节制、节律。作息有时,防止过劳。脑过度劳累时,脑部血流量增加,容易促发中风。所以中老年人要合理用脑,避免用脑过度。过度疲劳也是中风的常见诱因。所谓过劳,多指日常过度繁忙劳累,如有人经常工作到深夜、睡眠不足、应酬频繁、旅途劳累,看电视时间过长,都会导致中风的发生。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人,过劳往往是中风的诱因。所以,无论工作或学习,都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做事更要量力而为。
- 饮食有节,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杜绝吸烟饮酒。吸烟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越多、吸烟年龄越早的人,发生中风的机会也就越多。吸烟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还能加速动脉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液黏稠,血流缓慢,为中风创造了条件。酗酒者,发生中风的几率也比一般人高出1倍。经常喝酒的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一旦脑血管破裂就会出现“出血性中风”。
- 治 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或者其他心脏病伴有心房纤颤等基础病者应该及早进行有效治疗。
- 勤 即勤体检。卒中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所以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卒中危险因素,尤其老年人应该勤测血压、血糖、血脂等。
- 快 一旦出现中风先兆要快到医院就诊。中风先兆又称“小中风”,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
- 仅用于知识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zhangguannangywl@163.com修改删除。
-
养生百科
更多